close

中午在喝完咖啡牛奶後,終於打起精神,開始一整個下午的忙碌,要把上週沒做完的事情通通搞定。原因就是上週末心血來潮跑到順發挑了顆新硬碟,回家後一直搞不定,加上重灌又花了不少時間,家裡又忙著提前中元普渡要幫忙,於是重灌的諸多事情只能做一半就離開。


這顆舊硬碟前後也用了七、八年之久,從AMD K2-450Mhz時就安裝這顆富士通硬碟,一直用到現在都沒換過。也從沒用到硬碟壞掉才換的經驗,只有容量太少才換的事實,當然這顆富士通的硬碟,也並不是買過的第一顆硬碟。



可從左上方看到是民國90年3月8日購買安裝的貼紙



這顆富士通的硬碟當年應該不是很便宜,加上還是限定版



能在高溫下運作的東西,元件應該都是上上之選



這還是頭一回親手拆下機殼內的硬碟,以往都是由電腦工程師來做


就這樣又過了一週,中午的時候先在網路上找尋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把新硬碟搞定。很快的,找到一個軟體,能夠把硬碟裡的東西一五一十的給複製到新硬碟上。安裝完這個軟體後,也沒把細項說明給看清楚,就按了Clone這個項目,最後只把原來的分割區(容量太小!)完完全全的的給複製過去,但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。



在緊急的情況下,找到這個很實用的軟體,用來備份硬碟


工作中系統:這個軟體最主要的功能不外乎就是方便的備份整個硬碟、分割區,只要透過幾個按鍵就能搞定。它也可以備份「工作中」的系統硬碟,也就是目前正在執行備份的這顆硬碟或分割區。
常駐程式:但比較特殊的就是,某些常駐程式在執行中的話,備份前的檢查會中途失敗。所以盡可能還是先把常駐程式找出來,能關閉的話就先關閉,再來執行備份的工作。
一比一複製:Clone Disk就是1:1的方式,把分割區像DISKCOPY指令一樣,通通做的一樣,無法調整與變更分割區大小。
先備份後回存:若先使用備份,則必須要有足夠儲存備份檔的空間,之後的回存才能有個依據。回存時, 有些細項目可要看清楚,可別因小失大,有些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能開機,否則不就白忙。另外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像是分割區的要大還是小?邏輯分割區需要嗎?要挑選哪個備份檔?要回存到哪個硬碟裡的分割區去…一切都在考驗使用者的眼力與理解力。
其實話又說回來,主要功能就三個,Clone Disk、備份、回存,的確簡單明瞭,不容易搞混。


從新硬碟開機測試,一切都很正常,因為分割區通通一樣,空間就是太小。於是又重新來過,先把舊硬碟裡的東西給備份出來,這次選的就不是Clone,過程中又花了一段時間才完成。又拿來另一顆備用系統重新開機,把剛才新硬碟裡的備份檔給複製過來,並且再安裝這個備份硬碟資料的軟體在備用系統上。


重新開機,從磁碟片的DOS裡(自己是從WINME做的開機片),用新版的SPFDISK把新硬碟的分割區全刪除,再重新開了分割區。又重開機,從備用系統啟動,把剛才複製出來的備份檔,回存到新硬碟的啟動分割區中,過程中還可調整分割區的大小,於是一口氣就把它拉大分割區的空間,接著還問我要不要開邏輯分割區,這當然就不用了,要開的話,手邊有SPFDISK就能做了,於是跳過這一項。


這個回存動作很快,沒幾分鐘就把舊硬碟備份出來的檔案,回存到新的硬碟上,而且空間還因為是選回存,再手動調整的加大分割區,因此可用空間多出好幾倍之多!真的太久沒買新硬碟,因為現在的硬碟容量大,而且還很平價。


反覆的在備用系統中,看它是用什麼樣子的格式來新增新硬碟裡的分割區。因為一旦讓系統來直接分割的話,回到DOS的SPFDISK裡面還是可以看出來分割區的格式,更能直接新增、刪除、更改格式代號、調整空間…這樣會是比較方便的。


最後自己還是選擇把剛才備用系統所開的新硬碟分割區從SPFDISK給刪了,再從SPFDISK手動開一個更大的同樣格式的分割區。這樣一來,大硬碟裡就有兩個大小一樣的分割區存在,日後存什麼資料應該就不用怕了。


再反覆的從新硬碟開機測試,覺得沒什麼問題,最後就要把硬碟、排線與電源線通通再組裝回去。因為天氣較熱的關係,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,都是把線路拉到外頭,拆裝比較方便。最後組裝回去時後,就是得檢測一下是否有正常對應與供電。


拆下來的舊硬碟,其實也都還能用,不過就是容量太小,有點不那麼健康就是。而新硬碟除了較健康之外,容量也較大,日後存檔案就是比較有空間。


備份出來的東西,回存到幾顆硬碟應該都會很省事,不用再透過重灌一個一個步驟來,一個軟體一個軟體安裝。所以,一整個過程下來,會看到的就是簡便、快速,真的是自己的全新體驗,以前還真的沒真的做過像這樣的事情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bscur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